失智症是什麼
根據衛福部失智症診療手冊的定義,失智症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這些因素包括腦部神經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失智症患者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記憶與學習、注意力、語言、知覺-空間-動作整合、推理-計算-組織-規劃等執行功能或社交認知功能。
與單一疾病不同,失智症是一個涵蓋多種腦部功能異常的總稱。失智症是一種不同於正常老化的疾患,涉及大腦認知功能的缺損,對日常生活產生明顯影響。這種疾病的出現通常伴隨著記憶、語言、理解、空間感知、思考和判斷等功能的減退。同時,失智症患者還可能表現出情緒控制異常和個性行為的改變。失智症的根本特徵在於認知功能缺損,而這一缺損的程度需要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才能被確診。
所有影響大腦功能的疾病,當其嚴重程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都可能導致失智症。因此,失智症的多樣性反映了腦部功能異常的複雜性。即便在確診標準達到的情況下,失智症的嚴重度也會隨著病程的發展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最終可能無法自理生活,需要依賴他人協助。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強調,嚴重的記憶力缺損並不是確診失智症的唯一標誌。其他認知功能,如語言、社會人際認知和執行能力等,只要出現一項功能受損,就可能需要進一步診斷是否患有失智症。
總的來說,失智症是一個涉及多種認知功能的綜合性疾患,其複雜性體現在不同因素導致的多樣性症狀和嚴重度。
失智症在全球與台灣現狀
智症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依據 2021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公共衛生領域應對失智症全球現況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 指出,全球有超過 5,500 萬名失智者,到 2050 年預計將成長至 1 億 3,900 萬人。
根據WHO報告,全球失智症相關成本每年高達1.3兆美元,並且預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2.8兆美元,其中包括照顧成本和其他相關開支。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在2015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這個數字強烈凸顯了失智症的高發生率和對全球健康體系的挑戰。
在台灣,失智症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合作調查,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數量超過400萬,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和失智症的盛行率分別為17.99%和7.54%。具體而言,65歲以上的老人中,每13人中就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中,每5人中就有1位失智者。這些數據反映了台灣失智症的高盛行率,對銀髮族和家庭產生的壓力。
失智症前兆
- 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
-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 無法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失智症不可逆 預防失智症從七訣竅做起
絕大多數的失智症雖然無法完全治癒,卻有許多方法可以延緩其發展速度,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有實例顯示,某些患者成功地維持了長達10年的輕度失智狀態,仍能夠自理生活,並減輕了家庭的負擔。
- 人際互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社區活動、公益社團、朋友聚會等,能夠刺激大腦運作,維持認知功能。
- 培養興趣:欣賞音樂不僅有助於緩解患者的情緒,還可以透過樂器的彈奏或演奏,為患者的腦部提供正面的刺激,進而達到減緩病情進展的效果。
- 運動習慣:每週可維持二到三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健走、爬山、跳舞等這些相對和緩、強度較低的運動,對預防失智症具有積極作用,且特別適合年長者。
- 控制三高: 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降低血管型失智症風險,同時有助於緩解已罹患失智症者的退化。
- 飲食攝取: 遵從地中海飲食原則,以蔬果、五穀雜糧、豆類、堅果、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適量飲用牛奶與奶製品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烹調食物時多選用橄欖油等不飽和油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風險。
- 避免頭部受傷: 戴上安全帽騎車,特別是對於曾經受過嚴重頭部創傷的人,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 許多失智症患者在患病時可能出現肢體障礙、走路不穩,此時照護者應該特別留意,因為跌倒受傷常是使失智症惡化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佳齡健康、健康遠見、台灣失智症協會、iHealth、HEHO、我們的銀髮時代2022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