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遭遇近期少見的嚴重食品中毒案件!截至3月31日,衛生福利部已接收到共計31宗報告案例,不僅僅是問題首次出現的台北市信義A13分店,饒河分店也有顧客受影響。目前為止,已有2位顧客死亡,5位重症監護、3位一般病房治療,另有21位已被允許回家休養。衛生與福利部說明,經過對2名死者進行解剖以及對住院病患樣本的分析,均發現了米酵菌酸的存在,確定這是本國首宗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然而,當局對19種食材進行的抽查,包括米粉、香蘭葉和粿條等關鍵食材,均未檢出任何陽性結果。米酵菌酸是如何形成的?哪些食物存在更大的風險?不慎食用後應如何處理?優生活幫您整相關資訊,讓您能更聰明防範。
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在台灣相當罕見,其生成源頭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也稱作椰子毒素伯克氏菌。這種毒素在自然界中屬於較不常見的類型,主要是通過對玉米或椰子等食材的發酵過程產生,也可以在土壤和多種植物中找到。當環境溫度處於22至30°C範圍內,毒素的生長特別旺盛。這類毒素相關的食品中毒事件在印尼、中國和莫桑比克等地紀錄較多。
對含有米酵菌酸的食品進行洗滌、浸泡或使用高溫高壓的烹調方法,也難以消除其毒性。研究顯示,人體一旦攝入1到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致命,相關實驗亦顯示,大鼠攝入2毫克/100克體重的該毒素會在2至5小時內導致死亡。
米酵菌酸的最佳生長條件
溫度範圍:22-33°C
pH值範圍:6.5-8.0
氯化鈉濃度:<1.5–2%
脂質環境:包括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椰子油脂含量在20-50%之間。
為何米酵菌酸毒性如此強烈
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的姜至剛教授指出,人類體內的粒線體功能類似於細胞內的能量工廠,為細胞活動提供必要的動力。然而,米酵菌酸的毒素會干擾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造成細胞迅速耗盡能量。
姜教授進一步解釋,由唐菖蒲伯克氏菌製造的米酵菌酸,尤其會攻擊身體中耗氧量較大的器官,迅速造成損害。一旦全身細胞停止工作,可能引發如肝衰竭、代謝性酸中毒,乃至於腦部和心臟的功能全面停滯。
所以,哪怕是微量的米酵菌酸,人體攝入後,早期可能表現為虛弱、頭暈、腹痛、嘔吐和腹瀉等現象,進一步導致消化系統異常,胃腸道黏膜受損,引起血便和血壓骤降,病患可能在抵達醫院前就發生心肺功能停止狀況。
根據研究,米酵菌酸在人體內的半衰期長達102小時,大約每過四天,體內濃度減半,這種迅速積累的效應可在幾小時到幾天內迅速致命,死亡率介於30%至100%之間,說明了其極端的毒性。
米酵菌酸在以下六種食品中最常見
在某些情況下,當含澱粉食品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而未妥善保存,便容易滋生米酵菌酸菌。以下六種食品尤其易於出現這種毒素:
發酵玉米粉
變質澱粉食品
黑色或白色木耳
糯米製湯圓
馬鈴薯製食品
甘薯粉製食品
米酵菌酸中毒的十項主要徵兆
米酵菌酸中毒時,該毒素主要侵害人體的肝臟、腎臟和大腦等關鍵器官。由於這種毒素在台灣很少見,其早期症狀可能與普通的食物中毒或消化問題相似,容易被忽視。 在進食後兩小時之內若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注意
- 胃痛
2. 感到噁心或有嘔吐反應
3. 腹部脹氣和疼痛
4. 感覺全身乏力
5. 頭昏
6. 想昏睡
7.出現器官充血和水腫
8. 出現急性肝腎功能障礙
9. 少尿或血尿
10. 死亡(致死率介乎30%至100%)
如果不慎攝入米酵菌酸該如何應對?
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可中和米酵菌酸的毒性,因此治療主要是對症下藥。若誤食米酵菌酸,以下三項措施是推薦的應急反應:
- 催吐:立即促使嘔吐,以迅速清除胃中的食物,降低毒素的吸收。
2. 迅速求醫:越早接受醫療干預,越能夠減輕毒素可能引起的嚴重健康後果。
3. 保存食物樣本:留存疑似引起中毒的食物,以便送醫檢測,助於確診與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
防範米酵菌酸食品中毒的五大招
鑑於目前缺乏便利有效的方法來檢測米酵菌酸,而該毒素亦不會隨著清洗或烹煮過程而消失,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衛生福利部也勸告大眾,應避免食用長時間在不適當條件下儲存的澱粉類發酵食品。此外,以下五點建議有助於防止食用受汙染的食物:
- 在準備發酵食品時應定期更換水分
2.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應放入冰箱保存
3. 保持烹飪環境及食品的清潔衛生
4. 避免食用已經變質或長時間存放於不當條件下的澱粉發酵食品
5. 避免食用未經烹調的食物
資料來源:HELLO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