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髮族的憂鬱現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有3億2200萬人受到憂鬱症困擾,佔全球總人口的4.4%。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提到,71至80歲長者中,每10人中就有1人有憂鬱情緒。在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時刻,老年憂鬱症已成為一個受到關注的重要問題。

《高齡憂鬱症照護的瓶頸》報告指出,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為16.1%,即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患有憂鬱症。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連續15年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顯示雖然醫療技術延長了人類壽命,但長者幸福感不能忽視,使結束生命成為其中之一選擇。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就醫率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然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雖然83%的中高齡憂鬱症狀患者覺得就醫便利,但只有27%尋求醫師診治,最終僅有11%得到有效治療。這顯示出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可能是因認知不足或污名化。

老年人往往不擅於表達情緒,更多關注身體健康,可能導致不願承認自己患有憂鬱症。而憂鬱症的症狀常被誤解為老化或失智的表現,導致許多患者無法及時接受治療。如果憂鬱症得不到治療,可能增加罹患失智或自殺風險,對社會帶來巨大負擔。因此,對老年憂鬱症的認識和預防至關重要。

老年憂鬱症的特徵

這些話是警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長輩若展現負面想法,往往表現在「無存在價值感」,因此晚輩應多花時間陪伴,並聆聽他們的內心話。當長者表達「不想活了」、「我拖累了孩子」「老歹命」時,這不僅是陳述,而是憂鬱症狀的表現這種心情狀態與身體疾病一樣,無法隨意阻止,但晚輩可以透過正向言語來幫助,例如讚美長者今天烹調的菜色很好吃,或稱讚長輩今天精神很好。

這些老年憂鬱患者也傾向於過度擔憂,將事情想像成災難,認為別人所經歷的困難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關懷者需要更多耐心、關愛與理解,給予他們正向的肯定和支持,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我價值感,並引導轉變負面想法。

症狀

老年憂鬱症狀表現多樣,應細心觀察,以提供及時幫助:

1. 情緒低落與心理負擔:

老年憂鬱症常見的主要特徵之一是情緒低落。年長者可能出現悲傷、無助、絕望、焦慮等負面情緒,也可能有緊張不安感。且出現過多的負面感受,例如沒有自尊、無助感、無望無用感、內疚。

2. 失去興趣與活力:

長輩可能失去對以往喜愛事物的興趣,包括社交活動、愛好興趣、閱讀、娛樂等。這種失去興趣的情況是老年憂鬱的一個重要特徵。

3. 食慾改變與睡眠困擾:

憂鬱症可能導致食慾變化,包括食慾不振、忘記進食,以及對不健康食物的偏好。同時,長輩可能出現失眠或嗜睡情況,難以入眠、早醒或在白天感到疲倦。

4. 身體不適與症狀抱怨:

老年憂鬱症患者常表現出各種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關節痛等。他們可能運用身體症狀來表達情緒壓力,這可能被誤解為身體疾病。

5. 行為異常與憂鬱反應:

憂鬱症可能表現為行為問題,例如情緒不穩、反應怪異、不耐煩或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行為。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尋求酒精或表現出假性失智症的特徵,即使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也難以記住。

步入老年,腦內血清素減少,情緒調節受影響,若發生嚴重挫敗感或憂鬱感,患上憂鬱症的風險增加。老年憂鬱症常伴隨著整體生理神經功能下降,表現為食慾減退、睡眠不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這些狀態加上情緒低落,使得老年人在面對兒女關心或日常琐事時出現行為上的不耐煩或反抗

此疾病導致神經傳遞物質不平衡,進而導致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症狀。這種表現往往與失智症混淆,但老年憂鬱症患者並非記憶力出現問題,而是缺乏回憶的動機。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現明顯的認知能力下降,仍應尋求醫療協助。

老年憂鬱症患者往往不易表達內心憂鬱,而是表現出對日常娛樂活動的不感與身體抱怨,有時甚至會以飲酒來排解情緒。這些特點讓憂鬱症在長者身上往往被掩蓋,難以被準確診斷。

老年憂鬱症的特色常與失智症混淆,尤其是健忘和失憶。若有懷疑,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進行評估與治療。

老年憂鬱症的預防

中老年族群在退休後,大部分會轉換為長期待在家中的生活,此時生活和社交習慣將需要重新塑造建立,因此晚輩們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時刻留意長輩們步入中老年後的生活習慣和心情是否能適應,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五大面向來觀察:

(一) 維持良好社交互動:長輩們退休後往往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健康的社交活動對減緩憂鬱情緒相當重要。與親友聊天、分享生活點滴,都能幫助情緒宣洩,減少孤獨感。

(二) 養成規律運動:白天定期外出運動有助於褪黑激素形成,穩定夜晚的睡眠。定期運動也能促進身體健康,減緩老化過程、改善心情、增強體力,並有助於維持身心平衡。

(三) 培養興趣:退休後,鼓勵長輩嘗試想做卻未能實現的事情。多參與有關興趣愛好的活動,給自己新的挑戰和樂趣,讓生活充滿多姿多彩的可能性。

(四) 關心與陪伴:年輕人應關注長輩的生理上的病痛變化,和心理層面的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關愛。時常關心長輩的身心狀況,並讓長輩感受到來自晚輩的溫暖與關懷,是相當關鍵的事。

(五) 健康生活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養生飲食,如地中海飲食,有助於身心健康。保持足夠且定時的睡眠時間也有助於減少憂鬱情緒的發生。

參考資料:
HEHO

          康健

          U優照護

          元氣網

          昕頤診所

          桃園醫院

          健康2.0

          醫療心空間

          草屯療養院

          聯合新聞網

          Uho優活健康

          天使居長照財團法人

Author

Write A Comment